首页

奴隶岛调教

时间:2025-05-26 07:14:52 作者:丝路驿站“食”尚烤味:民族香溢火功深 浏览量:78161

  中新网兰州5月24日电 (艾庆龙)在甘肃省临夏州,有这样一个县城,它不是传统印象中烧烤业发达的城市,却悄然在烧烤领域闯出一片天,这就是康乐县。谁能想到,这个地处内陆、多民族聚居的小县城,烧烤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更成为展示民族风情的特色窗口。

  其实,康乐人对烧烤的热爱由来已久,烧烤在本地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美食,更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为进一步推动烧烤产业发展,康乐县已连续三年举办烧烤美食文化活动,支持鼓励民众外出开美食店。从政府到民间,多方合力擦亮 “康乐烧烤” 金字招牌,推动产业迈向新高度。

图为康乐烧烤。(资料图)康乐县美食产业与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供图

  在兰州的大街小巷,“萨里尔”“有奴思”“嘉峪关AAA”“领头羊”等烧烤店颇有名声,而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店的老板都来自康乐县。

  田玉龙作为萨里尔烤肉餐厅的老板,自称“烤二代”,1996年他从牛羊贩卖起步,为烤肉摊主供货。一次偶然,摊主用烧烤设备抵账,让他踏入烧烤行业。起初,田玉龙跟着朋友学,后来不断琢磨创新。如今,他不仅有了自己独特风味的烧烤店,还加入手工面片等主食,生意愈发红火。在兰州、庆阳、银川等地,他已拥有6家烤肉店,每家店年营业额达五六百万元。

  田玉龙的烧烤店内里,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牛羊肉的选材遵循标准,确保食材纯正;独特的调料配方里,孜然、花椒、茴香等香料按比例调配,赋予烧烤独特风味。烤制时,师傅们用传统的铁签串肉,在明火上翻转腾挪。

  如今,田玉龙的孩子田小飞、田小峰接手店铺生意后,借助网络推广烧烤技艺,烤肉厨师“火上飞”的视频在网络走红,单条最高点赞达134万人次,在海外社交平台也颇具影响力,引得韩国、日本等地食客慕名而来。

  在康乐县城,烧烤氛围浓厚,随处可见烧烤店铺,不少“烤二代”“烤三代”也参与其中。一些店铺还自制并售卖烧烤调料,形成独特产业链。

  在康乐县苏集镇半坡村,烧烤更是带动全村致富的“法宝”。村里200多户在外经营餐饮,其中80多户做烧烤生意。他们以家族式、邻里帮带的形式,在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开店,半坡村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烧烤村”。

  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华说,为鼓励村民投身烧烤行业,村“两委”积极对接就业信息,协助申请创业贷款,支持村民开启烧烤事业。

  半坡村村民马奥外力曾是贫困户,凭借烧烤店成功逆袭。如今,他有4个店铺,100多名村民在店内学技术、打工。他经营的一家店铺,日营业额约1万元。除了常见烧烤,胡辣羊头、羊蹄、炒羊骨等特色菜品,更是吸引众多食客。

  康乐县美食产业与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主任丁世强说,兰州市近一半烧烤店为康乐人经营。

  为何烧烤能在康乐兴起并蓬勃发展?丁世强认为,当地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的肉类和蔬菜为烧烤提供了坚实的食材基础。从历史上看,该地是进川入藏的驿站,各地商旅往来,融合出独特的饮食习惯。而多民族聚居的环境,更为烧烤注入灵魂。

  康乐烧烤的崛起,既是地域特色饮食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传统技艺+现代营销+政策扶持”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康乐县正在从品牌培育、标准化建设到产业融合,多部门联合推进,致力于将康乐烧烤这张小名片,发展成拉动经济的大产业。(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长图丨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概览

上海11月4日电 (记者 李姝徵)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在即,4日,上海市公安局驻国展中心境外人员服务站迎来了多名咨询办理签证业务的外籍展客商。

东西问|邱贵溪:为何说《茶经》译介可品味东方智慧?

“比如,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所有非现场执法的交通监控设备,必须经过计量检定合格之后才能用于执法,我们对机动车鸣笛抓拍系统进行校准,能精准定位鸣笛车辆。另外,现在智能设备越来越多,这些智能设备的音频模块该如何做得更好,我们也研制了智能感知音频设备的计量装置。”牛锋说。

自然资源部对云南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

与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类似,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同样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中轴线上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强调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要共同保护。从公园里的“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到体现老字号传承的“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伴随申遗成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第七届进博会)全球货让各方有收获 进博会促消费升级、助产业共赢

“我觉得这和小时候去景点租一套衣服拍照打卡不同。不仅是为了拍照,而是让自己更深入、沉浸地了解传统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到诗词文章里描绘的古意。”陈晨说。

【党外人士话复兴】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人生就是一场戏”

在筹建碑林区图书馆时,杨素秋曾到西安一些区县图书馆做调研。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建在乡村的小图书室,虽然设施简陋,图书不算多,员工也只有一个人,但是唯一的员工很用心,会亲自上场给小孩讲绘本,而且每周都会举办活动。碑林区图书馆正式开馆前,杨素秋写了一篇文章做宣传,她提到关于“周末活动”的设想:“可以请我们学校的服装设计老师来讲色彩搭配,请插花师、陶艺师来做工作坊。诗人,我最想请余秀华,我有个学生拍过她的纪录片,不知道托他请不请得到……”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